首 页 大家风范 作品展示 艺术评论 艺术动态 屠美如 喻 慧 贵宾留言
 
·江苏喻继高艺术基金会简介...
·时空·流痕
·人民艺术家——喻继高
·喻继高作品市场行情走势
·喻继高的工笔花鸟画艺术
·我省评出十大中华文化人物...
·公告三
更多>>
 
·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高贵与平易(一)
·高贵与平易(二)
·高贵与平易(三)
·高贵与平易(四)
·高贵与平易(五)
·高贵与平易(六)
更多>>
 
·喻继高给社会各界人士的一...
·拍卖信息链接
·2007年12月28日北京奥运会...
·2007年12月28日北京奥运会...
·2007年12月28日北京奥运会...
·2007年12月28日北京奥运会...
·2007年12月28日北京奥运会...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首 页 > 屠美如 > 论 文 > 论 文
中国画与幼儿生态式艺术教育
[作者:屠美如 贺为民 焦腾飞  发表时间:2009/11/13  阅读:9158]

论文摘要:建立在元气哲学基础上的中国绘画六法,是万物与人心相印的天人合一的产物,是在自然中产生的。它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原生态的儿童画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因而为孩子感受、理解、接受本民族文化精髓——中国画,打开了一条通道。用生态式艺术教育手段,对儿童进行中国画欣赏教育,培养幼儿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开拓他们的视野,使他们对水墨作品中的线条、笔法有较敏锐的感受力和洞察力,并在欣赏和创作中获得愉快的经验。在教学方法上,改革传统以临摹为主要的教学方式,提倡以欣赏、摹写、创作为一体的综合教学法。根据幼儿的能力和学习方式,在时间和内容的选择、材料的运用、教学策略上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由简至繁,循序渐进地开展。在幼儿、教师与艺术作品之间的交流、对话中,教师应事前了解画家的作画风格及当时的文化背景,寻找可以帮助幼儿体验作品情境的方法,设立引导的问题,思考幼儿可以调动的已有经验,做好幼儿与作品之间的中介,使对话过程成为儿童发现和体验艺术作品的过程。
 
 
     在中国文化体系中,中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它自成一套完整的绘画美学体系。长时间以来,由于中国画的内涵丰富,文化品味高,因而被认为很难为幼儿所接受。但是,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在“仰观天象”、“俯察鸟兽之迹”过程中,创造了原始绘画,中国画的形是万物与人心相印的天人合一的产物,是在自然中产生的。从这点来说,中国画有与儿童有相通的地方。
 
一、中国绘画六法的生态关系与儿童画
六朝时代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出了绘画六法,它是中国绘画学最完整而严密的艺术纲领。它像一颗最有生命力的种子,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充满活力地概述了中国绘画的本源、过程和规律。(注1)他说:“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注2)
1、气韵生动
   气是宇宙构成的物质,万物都有气的存在、气的联系、气的运动,气聚气散是宇宙万物的生态形式。从中国哲学元气论出发,“六法”把气韵生动作为首位提出,根植于最远古的自然生态和东方民族对这种生态自然的非凡的感悟和辩证把握。一切艺术活动都有包含在气的运动之中,艺术品的气,体现着生意之美,运动之美,气质之美;韵,是指合于自然规律的生命现象,即风度、风致、韵律,体现情趣之美、和谐之美、风雅之美。韵的作用是产生一种无限美妙的味道。要想把主题内容完整充分的表达出来,作品本身要有生气,有神韵,不仅要表现外在的形和色,更要注重表现内在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使画面具有生动感人的艺术魅力。“气”和“韵”强调的是“生”、“动”“神”,“动则生,生即真,生则神”,有韵之气必生,生则必动。气韵生动就是生生不息,生生不灭。
      从对生态自然的感悟这点出发,儿童画有不谋而合之处,他们的作品是他们真正感情的流露,是对客观物体感受最真切的表现,他们没有被任何法度、章法等固定形式所束缚,天真自然,无拘无束,画的都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人、物、事,他们的画体现了生意之美、运动之美,也体现了情趣之美、和谐之美,同时用“生动”二字来形容并不为过,可以说是“气韵生动”。当然他所表现的儿童国画范畴的“气韵生动”,和传统的艺术应该达到的最高境界“气韵生动”还是有区别的。
2、 应物象形
      应物是人对物象的感应,即感物而动,动而生情。实际上是人从感应出发的直觉判断。中国哲学特别强调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强调人与自然的感应关系。物象与人意、人的情感之间存在着相应的关系,也就是异质同构的关系。
应物象形的提出,是绘画从写形进入到写神、写意,能在有限的绘画形象中,积淀更多的文化内容,这就是意境。在中国画创作中,物象是有形的,但更多的是在有限中见无限,形成想像空间的玄妙思悟。惠山泥人中的婴儿,是千百万婴儿的复合;惠山泥人中的老头,是千百万老头的复合;惠山泥人中的老太婆,是千百万老太婆的复合。 
3、随类赋彩
   表现大千世界的方法和过程就是赋,赋有所侧重、有所选择,随类而赋,可以因时、因地、因物、因形、因境、因色、因意而有所不同。春、夏、秋、冬、朝、暮之变化;山、水、平原在南、北、东、西之区别;松之刚劲、柳之飘逸、桃之娇艳;方、圆、曲、折、弯、直之形态不同;朝暮阴睛、雨露风霜之情境有别;冷、暖、浓、淡之色有异。分而求类可以万紫千红,归而求类可以一黑一白。
   中国传统色彩叫“五色观”,五色——青、黄、赤、白、黑,用以代表一切色彩,叫做五彩缤纷。实际上,就是三原色加两极色。黑与白是有与无的两极。可以说,黑、白综合了大千世界的一切色彩,也实实在在地包含了一切色彩。
     儿童国画学习首先是从色彩入手的,他们开始用色直接造型,作品用色大胆、夸张、直接,画画喜欢用原色,用对比色表现物体,画面显得鲜艳明丽,给人以生机盎然的感觉,这也体现了孩子的心理特点。他们所乐于使用的红、黄、蓝三原色在中国传统的色彩中就是赤、黄、青,再加上黑墨之黑、留白之白这二极色,和中国传统的 “五色观”是完全吻合的,这也是一种高度概括的色彩关系。
4、 骨法用笔
      骨法是用笔的要求。中国绘画的用笔中,小至一点一划,也要求和人体一样,有筋、有骨、有肉、有气。而骨代表质、支撑肉、显示气、贯穿筋,是用笔最为内在的关键,这样用笔的方法,称之为骨法。从宏观来说,骨有骨架和骨势;从微观来说,骨有骨质和骨力。
中国画的线条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形式美。它是被抽象概括的艺术形式。它是音乐、是散文、是高山流水、狂风怒涛、是桃花柳絮、窈窕淑女,是一切的一切。用线条的粗细、速度、方向来表现物象的形态结构、质感量感、空间体积等形式美要素。变化自身就是美的艺术,艺术的美。中国的线条可以包揽一切,囊括万千,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绘画难以达到的高度。
      儿童绘画无论从开始无意识的涂鸦,还是到后来的“蝌蚪人”以及“曼佗罗”式的空间关系,以及对自然的万物都根据第一感觉进行抽象概括,然后用线条表现出来的,这种天性中的概括能力和中国人对自然的万物进行抽象概括也如出一辙,但是孩子们由于小手的肌肉没有发育成熟,已经对毛笔的驾御能力的限制,画出来的线是稚嫩的,但是稚拙也是一种美,也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5、经营位置
      经营位置是指绘画的构图、章法(结构)、布局。中国民族有独特的空间意识,有自己的位置观念,其特征是以天地为沟通心--物的标尺,天与地在中国人心目中无比巨大,成为中国人的审美心胸。以天为父、以地为母,天地交泰而生万物。古人的四方观念是从日月出落、星辰运转的直觉感中去把握的。这就是原始人一切位置经营的起点,也是他们审美心胸之表达。
那么,中国绘画空间的一种特殊处理形式是远近法,是以直觉感悟中的近大远小,也就是人们称之为“散点透视”,它根本上取仰观俯察的审美心理组构,不机械遵守视觉透视法则,而是一种心理复合式的空间意识的组建。画者就不一定是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上作画,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散点透视”的观察方法尤其在山水画中非常多见。《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两张画最有代表性,移步换景,包罗万千,用西方的焦点透视的方法根本不可能做到。它注重的是绘画的主宾、开合、聚散的总体气势,发挥了人能凌驾于大自然之上的主观能动性,这是经营位置的原生态。
      这种传统构图有自己独立的、自成体系的一套章法,而儿童作画也是这样,他们所画的东西中最主要的,都画的极大,甚为突出、强调。他们也没有固定的观察点,画的不是自己眼睛看到,而是自己理解的、感受的,所以作品中构图极满,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只要是自己喜欢、或者是理解的均随手拈来,画入纸上。他们所画的东西都是二维的、平面的,这些构图方式也是完全符合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极具装饰性。也是儿童画与传统中国画的一个契合之处。             
5、传移模写
        指的是:传神、移情、模仿、写画。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通过传进入人的大脑(也就是信息传递),人靠自己的思想与天地万物沟通,这就是传。移是将自己的情感移入自然山川、花鸟、草虫,经情感的内化而被纳入自己的胸中,通过笔墨移入画中。倪瓒笔下的山水都是身边的太湖秋色,但又找不到具体的地方,那是太湖景色已经摄入眼底,加入感情,溶入心中,流于笔端。清代的郑燮“胸有成竹”就是这个道理,他在作画时候并没有砍个真的竹子来写生,而是通过观察,把眼中之竹化为胸中之竹,最后变为手中之竹,这个一个高度概括提炼的过程,是需要一定的文化修养进行主观处理的过程。传移就是从神思妙想到物我两化的过程。模,包含了对天地人物时空的模仿,写是创作的结果。
      一个艺术家的创作过程,首先是对大自然体察入微,以至于倾注强烈的情感,达到物我两忘、物我共化之境。在他创作过程中,实际上,已经把自我灵魂移入形象之中,再把这种倾注入自我情感的客体形象移入画面,形成超天地、超时空的艺术作品。
      儿童是不完全具备的这种主观处理的能力的,但是他们对所有的物象具有一种直观感觉,能撇去杂质概括出物体最为本质的特征,这也是儿童画与成人作品一个的契合之处。
     艺术运动形式,由于反映大千世界的生态而显生动,而艺术创作本身也是一种生态性运动存在。建立在元气哲学基础上的中国绘画六法,与原生态的儿童画有许多共同之处,也为初入画门的孩子打开了一条通往本民族文化精髓——中国画的大道。
 
二、 中国画与幼儿生态式艺术教育
1、中国画怎样进入儿童的艺术世界?
      在中国画教学试点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有可能接受和喜欢中国画。这不仅是由于文化的积淀,也由于根植于个体身上的反应和敏感。当儿童拿起毛笔,他们和用腊笔、水彩同样潇洒自如;宣纸出现的奇特效果使他们惊奇,使他们兴奋。而中国画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的影响,不拘泥于物体表面的形似,更多地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讲究“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这与儿童的自由自在,依靠直觉的自然流露画出他们的天真烂漫之气,正相吻合。中国画是高度概括的,不但舍弃光影,而且在结构上也只抓最本质的东西,“去其繁章,极其大要”。而儿童画恰恰也是用最简洁的线条,表达他的本意,正像“论画与形似,见与儿童邻”。儿童对美的理解是一种天性,他们可以理解体会很多深层次的、有文化内涵的东西的,孩子的作品有时候真像一个一个的奇迹的出现,那创造出来的美是没有任何杂质的,是一颗颗童心的流露,是发自内心的、天籁的东西,也是最美的、最有艺术价值的东西。
2、 中国画教学目标的提出:
(1) 培养幼儿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开拓他们的视野,并在欣赏和创作中获得愉快的经验。  
(2) 培养幼儿对水墨作品中的线条、笔法有较敏锐的感受力和洞察力。
(3) 掌握简单的艺术术语,表达对作品的感情与理解。能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发挥潜在的创造力。
3、 中国画的课程结构:
(1) 儿童:每个孩子兴趣和能力是不一样的,一定要以儿童能接受的程度作为课程教学的起点。选择欣赏的作品和创作的题材,必须和儿童的生活联系密切的,也是孩子眼睛能看到或者能感受的东西,这样才会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也才不会和孩子产生太大的距离感,例如:选择了齐白石的一些花鸟作品草虫作品,大师把对生活的热爱流露在笔尖,表现在纸上,一两个河虾、三五只蜻蜓、蚂蚱随手拈来,无不体现他的童心童趣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些也与孩子对进行自然和美的教育的一部分,让他们从画中体会对自然、美、生命的热爱,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和表现的愿望。
(2)  教师: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有较为广泛的艺术知识和技能,并能不断学习,富有挑战冒险的精神,为儿童提供丰富的美感经验,用富有创意的课题吸引儿童的兴趣。
(3)  艺术品:选择经典性的作品,向儿童作系列的介绍,可以开拓儿童的视野,训练儿童艺术的敏感性。
(4)  教学环境:创设有浓厚书卷、水墨氛围的作画空间,使儿童走进国画室,拿起毛笔,泼、墨、点、洒时能沉浸于小文人的情境。有足够的画册、幻灯片、录象、录音等设置。能经常有机会接触画家、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有供创作练习活动的场所。
4、 中国画教学方法的改革
(1)以欣赏、摹写、创作为一体的综合法
      传统的中国画学习方法是从摹写入手的。实验中,我们认为学习中国画,首先必须让儿童学会欣赏、学会理解。中国画水墨淋漓的变化,点、染、泼、洒中的意趣,干、湿、浓、淡的技艺掌握,单靠摹仿是不可能让幼儿去体验和表现的。因而提出了以欣赏、摹写、创作为一体的综合教学法,这也是生态式艺术教育的特色。
      欣赏:儿童的感受教师是无法替代的。只有利用艺术作品本身的感染力激发儿童的探究
欲望,要求他们用自己直接的感觉、知觉与美感意识去接触作品。在欣赏过程中,幼儿学会和大师直接对话,眼界开阔了,起点提高了,不仅感受到艺术作品的形式结构,更在对话中领悟画家所要表达的情感意义,并在作品背景中感受文化与历史。在欣赏作品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孩子的一切的感觉器官、孩子的感觉和情绪,营造最佳的教学氛围。例如在欣赏吴冠中作品《绍兴居》,为了感受作品中房子之间的前后遮挡、交错以及近大远小等透视关系,老师和孩子就是扮演房子,利用大家的肢体语言,调动孩子的情绪,给他们以直观的感受,从而加深印象,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欣赏傅抱石的作品《西陵峡》的时候,我们就是选用了《长江三峡》的风光录象带,给孩子以直观的感受。在欣赏吴冠中作品《飘》的时候,我们选择了黑暗的氛围,并且利用人造雪飘来飘去,让孩子亲自感受那种寂静、飘渺的氛围。
      摹写:目的是幼儿可以在临摹时学习和感受画家精道的笔墨技法。在幼儿欣赏作品或实物后,在表现中出现了困难,有想模仿成品的需要时,教师适当地分解作画的步骤,给幼儿作画时以指导性帮助,幼儿可以完全模仿成品的构图、技法,也可以临摹其中的某个表现手法,为自己的创作积累经验,使幼儿在传承的基础上尝试笔墨的乐趣。
      创作:教师鼓励幼儿在大师作品的潜移默化中创作自己的作品。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心理感受、视觉发现、生活想象,自由地表现。教师要为幼儿准备充足的作画材料,创设安静优雅的作画环境,并为幼儿的需要提供及时的帮助。在幼儿创作中,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幼儿表现方式和过程中的特点,发现幼儿的不同闪光点和不足,为教学评价收集素材,以便调整教学中的教育策略。
欣赏、摹写和创作不是完全割裂的三个过程或阶段,而是融为一体的,没有绝对的先后关系,孩子可以在欣赏后进行创作或摹写,也可以在创作后再一次欣赏和提高。它不是孤立的一个活动,而是一个有着反复欣赏、摹写和创作的系列过程。孩子在此过程中不断地拥有发现、想象、操作的机会和空间。
      幼儿在欣赏名家作品时理解作品中的形式美,发现变化中的和谐与整体,学会感受画中生命的气息和爱的温馨。经尝试、创作,体验挥洒美的冲动,于是幼儿得到的是在兴趣和行为体验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2)以国画形式表现的渐进性为教学主线
      幼儿中国画教学活动可以从小班开始,根据幼儿的能力和学习方式,在时间和内容的选择、材料的运用、教学策略上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由简至繁,循序渐进地开展。
传统学习国画的方法,往往从摹写梅、兰、竹、菊入手。实验尝试选择欣赏和创作的主题要具有中国文化精神,具有中国画的一些最基本的元素,比如说笔、墨、透视方法、人文精神的。从笔墨的练习入手:单一的色的变化——墨色的变化——线的不同表现——色、线、墨较复杂的组合。
例如:吴冠中的《花草地》、《飘》、《冰天雪地》等作品,大块面的色彩,用笔自由轻松的点、洒 ,小班儿童在游戏中就有可能对此类作品产生内心的体验。齐白石《虾》、《白菜》等笔墨变化较明显、生活情趣浓厚的作品,儿童很容易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对中班儿童来说,小小的虾子,在造型上有着点、线、面的结合,在用墨上有干、湿、浓、淡变化。线的变化、色、线、墨较复杂的组合,对大班的儿童有一定吸引力。吴冠中的《森林》用一根根富于韵律的线条,浓墨淡彩,铁笔银勾。那黑色的、灰色的、黄色的,密密扎扎的、错落有致的树枝在翩翩起舞,傅抱石的作品《西陵峡》、《初春》、《不辨泉声与雨声》,在水、墨、色的渲染方面,达到了极致。在观察和欣赏中,孩子会渐渐地对国画作品中的形式美敏感起来,学习到国画表现的不同方法,理解作品中的节奏和韵律,并会在自己创作时无意中流露出来。
(3)以对话为主要教学手段
      对话是生态式艺术教育中最有特点的教学方法。体现在幼儿、教师与艺术作品之间的交流。这种对话是视觉上的交流,是心与表象的对话,也是儿童发现和体验的过程。
在欣赏名画中,教师可以结合视、听觉通道,用虚拟的声音或匹配的音乐,帮助幼儿找到意识上的同构,产生心灵的触动;或再现画中情境加深幼儿的体验。如:在欣赏《鸟的天堂》时,鸟鸣的配音,似乎可以唤醒森林的晨雾,聆听鸟的天堂的气息;欣赏《村》时配笛“小放牛”,似乎由远至近地幻出青山、水田和人家;《荷》时的蛙声、水声,似乎静得叫人酣睡;《早春》时的雨声和雷声又似乎嗅到湿湿、甜甜的新绿。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画面的流动,局部和整体的分层展现,刺激幼儿从缓变的视觉感受中产生联想。如:《飘》的作品欣赏,就可以让幼儿在镜头的轻轻滑动时,感受雪花飘落的动感,畅想雪落无声的天籁和飘逸。
      另外,幼儿与自然的对话也是调动幼儿其他通道感受美的良好途径。如:在欣赏吴冠中的《花草地》前,幼儿在开满野花的草地上闻闻,看看,听听,摸摸,想想,到进入文本画面欣赏时说出有花香、清草的味道,有阳光暖暖的,花在跳舞的内心体验,使画中的花草有了生机和活力,这种美的暗语就隐藏在前期与自然的接触和对话里了。
      教师应在对话之前了解画家的作画风格及当时的文化背景,寻找可以帮助幼儿体验作品情境的方法,设立引导的问题,思考幼儿可以调动的已有经验,做好幼儿与作品之间的中介。

来源:本站原创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条: 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课程研究简介
  下一条: 生命因爱心而美丽,因智慧而激扬 ——生态美育主题活动的实践和思考
 
通用网址:喻继高 喻继高美术馆 中文域名:喻继高.com 喻继高美术馆.com
喻继高美术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珠峰在线
电话:0086-25-8361 2162 传真:0086-025-8361 2162 地址:南京市湖南路2-5号 邮编:210000
苏ICP备14055961号